以下内容来源于央视新闻中国之声
曾胜正在进行骨修复材料制备实验
小螺钉,大科技
曾胜:我现在正在把软骨ECM加到骨修复材料里面去。加上我们独有的复合材料的配方,能够做出一个底下是骨修复材料,上层是软骨修复材料复合骨和软骨的支架。
海口国家高新区药谷工业园内,海南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曾胜正忙着复合软骨修复材料支架实验。在他看来,只有自己亲自参与实验,才能更好地绘制接下来的方案发展蓝图。
曾胜阐述金属股骨颈固定钉的修复原理
曾胜:金属股骨颈固定钉是一个创伤用到的修复器械。正常的股骨是直上直下,而且非常硬的,叫皮质骨;这一侧到这边,像泡沫一样的是松质骨,松质骨断后比较难生长。
记者:固定钉就是把它们两个部分连起来?
曾胜:对,空心钉要做得很粗,才能把它在这种比较松软的松质骨里压在一起,同时又要能够旋进去,让它能够在生长过程中一直保持压紧状态。
股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如果治疗不当很容易引起下肢畸形和功能障碍。万一走不了路了怎么办?由曾胜团队设计研发的“金属股骨颈固定钉”,针对的就是这一难题。用金属钉将股骨的软骨固定住,帮助人体恢复,治疗过程看似简单,但其实,之前螺钉制造技术一直被国外公司垄断,一颗小小的“螺钉”就要将近一万元人民币。
曾胜:这样一颗螺钉就要将近1万块钱人民币。当然,这里面确实有它研发的费用、它高标准的生产要求,但是即使如此,它依然是很贵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希望能够打破这种封锁。
“螺钉”虽小,里面蕴含的科技含量却极高,成为我国医疗领域“卡脖子”的关键部件。为了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曾胜带领团队经过两年摸索,一点点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如今,由曾胜团队自主研发的“金属股骨颈固定钉”已经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技术评审,填补了我国骨科运动医学相关领域国产医疗器械的空白。
十年海外求学生涯,他坚守初心不变
2009年,23岁的曾胜前往瑞士求学,并在那里度过了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学术生涯,他曾师承诺贝尔奖得主霍维茨教授和苏黎世大学校长衍家特纳教授,学术小有成就,事业发展前景也很光明,但心底那一轮故乡的明月却一直在牵引着他走向归途。
曾胜与导师罗伯特霍维茨教授
曾胜:在中国生长了20多年,作为一个科研人员,还是希望自己能够把学到的东西更深、更大范围地用起来。
运动医学占据全球整个骨科市场的20%以上份额,但由于行业技术壁垒高、专利技术封锁等原因,我国经典运动医学器械仍处于进口产品垄断状态。彼时海南自贸港建设正拉开序幕,对曾胜而言,这正是自己等待了很久的契机。
曾胜:19年的时候看到了自贸港政策,加上我也蛮喜欢海南的一些基础,所以就过来了。
技术研发至上,解决医学问题最重要
凭借满腔热忱,曾胜义无反顾回到祖国怀抱。2019年12月来到海南后,他将公司落地海口国家高新区创业孵化中心。不过,在公司成立之初,核心团队的三位成员,也曾就公司应该运行哪个技术方向产生过分歧。
曾胜:当时在我们的核心技术上曾出现过一个争论。因为我们的研发是针对软组织的修复,软组织的修复其实有很多种适应症,最典型的一方面是运动医学针对各个关节的修复,另外一方面针对医疗美容。医疗美容也是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相对来说它出现金流会更加快一些。
坚守研发初心还是经济效益至上挣“快钱”?因为在这一理念上争持不下,一起创业的伙伴离开了团队。曾胜的内心也产生了激烈的挣扎,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当初的“梦想”:做运动系统修复,让再生运动医学在国内发展起来。
曾胜:2020年下半年,我们的研发、声誉逐渐凸显出来,获得了很多的创业奖励,实验室也都初具规模了。
曾胜带领团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现场演讲图
曾胜踏踏实实搞技术研发的韧劲,吸引来了投资者的目光。2020年底,公司顺利融资,越来越多的国内和海归人才加入团队,如今公司员工研究生以上学历超过六成。
自五月获批以来,已经有十余家医院就金属股骨颈固定钉签订了购买意向。很快,这些创新医疗器械将实际投入到运动损伤患者的关节修复中。从小就想当科学家、初中时就在家里搭建实验室的曾胜,距离他心中的生物科学梦越来越近。
曾胜:我们做再生医学或者说作为一个科学家,很希望自己的知识或者研究,能够实实在在改善人的生活品质,解决一些没有解决的医学问题。
曾胜
【青春独白】
我们作为青年,应该要有这个时期的担当感。我们要去做成一些事情,即使这件事是困难的,亦或是有风险的;我们也要去成就一些事情,而不是遇到问题就想躺平。青年应该有这种积极向上的斗志,同时也应该做一个专业的人才,有过硬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去达成目标。
监制丨王磊
审稿丨樊新征陈秉科
记者丨王文昌张棉棉赵雅慧
编辑丨廉金亮
图片丨所有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